枞阳在线消息 秋日的皖江,水阔天长。在枞阳县的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、政务大厅,一股名为“改革”的活水,正悄然浸润,奔涌激荡。
不久前,一份关于“首创性、差异化改革”的征集函,在枞阳县各级机关里激起不小涟漪。结果,却让县委改革办的同志们“喜忧参半”——喜的是,确有真知灼见;忧的是,应者寥寥,仅6家单位“接招”。
这道“思考题”,恰是枞阳改革步入“深水区”的缩影:当普通的改革已成为“常规动作”,如何能再憋出“大招”,练就“独门绝技”,打造出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、有辨识度的“改革品牌”?
改革“三板斧”,砍出了什么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先得看看枞阳手里已经握有什么“牌”。
第一板斧:系统谋划,给改革“挂图作战”
走进县委改革办,墙上挂着的年度改革“作战图”格外醒目。县委深改委2025年《工作要点》和《重点改革项目》就是它的核心,81项改革任务、8个重点改革事项,每一项都明确了“谁牵头”、“谁负责”、“何时完成”。这可不是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压茬推进的“军令状”。用改革办工作人员的话说,“我们现在不是问‘做不做’,而是问‘做得怎么样’、‘有什么新突破’。”
第二板斧:案例提炼,让“盆景”变“风景”
基层从来不缺创新的火花,缺的是发现和擦亮它的眼睛。枞阳县在这方面,下了“绣花功夫”。
“我们推行‘先让礼让’,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村里那些‘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’的矛盾纠纷。”一位乡镇干部回忆道。没想到,这个源于乡土礼序的“土办法”,经过系统梳理、提炼,竟写出了大名堂。《枞阳县推行“先让礼让工作法”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》的案例,不仅被市里看中,还被作为“优等生”重点推荐到了省里。
8月份,省委改革办专程派来了调研组,深入枞阳的村社一线。“省里的专家来调研,问得特别细,我们心里一开始还挺打鼓。”一位参与接待的社区书记笑着说,“但看到他们对我们这个‘土方子’这么感兴趣,还给出了很多提升的建议,我们顿时觉得,这条路走对了!”
与之交相辉映的,是《稳步推进土地延包夯实乡村振兴“地”基》的扎实经验。土地是农民的“命根子”,二轮延包试点工作中,全县签署合同进度已达98.68%,这背后,是无数次的政策讲解、矛盾调解和农民的信任支持。
第三板斧:攻坚试点,向深水区“要红利”
改革,就要啃最硬的骨头。财政的钱怎么花才更高效?枞阳的答案是:零基预算改革,加上绩效管理“紧箍咒”。这一下,就压减了193个无效、低效的预算项目,省下资金2.8亿多元。“这每一分钱,都要用在刀刃上,让‘过紧日子’换来企业和群众的‘好日子’。”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。
在招投标领域,一场“双盲”革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。远程、异地,专家和招标人“背对背”,如同考试现场的“AB卷”,最大限度杜绝“人情标”、“关系标”。截至目前,“双盲”主场项目62个,客场项目98个。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:“现在感觉环境更公平了,我们拼的是实力和方案,心里更踏实。”
成长的烦恼:“天花板”与“接力赛”
然而,行至半山,更感攀登之艰。枞阳的改革,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“天花板”。
烦恼一:改革“温差”依然存在。 那份仅收到6份反馈的征集函,就像一面镜子。有的单位是“等靠要”,等着上级出方案;有的则是“不会干”,虽然想改革,但思路打不开,找不到那个“首创性”的突破口。“这说明,让改革成为深入骨髓的自觉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县委改革办一位负责人坦言。
烦恼二:试点“接力”后劲不足。 盘点家底,2022年以来,全县承担的国家级试点2项、省级试点9项,其中7项将在明年结束。“试点就像政策红包,但我们不能只当‘体验用户’,更要争当‘样板房’。”一位经济部门的干部比喻道。如何让试点红利充分释放,如何争取更多“含金量”高的新试点,是摆在面前的紧迫课题。例如,在争取“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”方面,成效尚不显著,亟待突破。
烦恼三:品牌“打造”功力尚浅。 譬如,“先让礼让”工作法虽然名声在外,但在调研中,一些干部也直言不讳:“感觉后续的打造有点跟不上。”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一个好的改革品牌,需要持续的内涵挖掘、鲜活的载体打造和广泛的传播推广,否则就可能“昙花一现”。
未来之路:改革“三重奏”
看清了问题,也就明确了方向。下一步,枞阳的改革“三重奏”已经谱就新的乐章。
第一乐章:以改革“赋能”,奏响“高质量发展”进行曲。
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产业。枞阳将目光聚焦于铝基新材料、汽车零部件等“拳头”产业,要为它们绘制清晰的“十五五”发展路径图。
“我们不仅要‘筑巢引凤’,更要‘为凤筑巢’。”县招商中心负责人介绍,产业链靶向招商的“图谱”正在动态更新,一支“专业、稳定、高效”的招商队伍也在加速构建。同时,一场旨在优化营商环境的“升级战”已经打响:企业联系包保服务机制将进一步优化,一批支持重点产业和惠企助企的新政策正在谋划。
更令人期待的是,枞阳正试图在内部“打通经脉”。“我们坚持‘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’,”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描绘了一幅场景,“比如,我们引导县内一家铝材企业的产品,直接供应给本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,这样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,更形成了稳定的内循环供应链。这就是改革带来的‘内聚力’。”
第二乐章:以改革“聚力”,谱写“高品质生活”暖心曲。
改革,最终要落到人民的获得感上。枞阳承诺,要从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“小切口”入手,推出“真管用、见实效”的改革。
医疗基金监管如何直达基层?县乡村三级医疗基金运行监管机制正加快建立,守好群众的“救命钱”。面对“银发浪潮”,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改革举措也在积极推进。
如何让生活更有趣?答案是“百业+文旅”。体文旅、农文旅的深度融合,将催生更多新业态、新场景。而风靡起来的匹克球运动,则被寄予厚望。“我们不仅要普及这项运动,更要全力打造匹克球产业新高地,让它成为枞阳全民健身的新标杆和一张闪亮的新名片。”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。
第三乐章:以改革“破局”,弹好“高效能治理”协奏曲。
治理现代化,关键在基层。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“手术刀”已经落下:按照“人随事走”的原则,优化机构和人员配备,确保“人岗相适、人事相宜”,让基层有人干事、有权办事。
干部的精气神如何提振?一套融合了督查督办、考核评估与正向激励的机制正在完善,目的就是让“在岗在干、在干在行、在行在心”成为枞阳干部的群像。
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枞阳有了生动的本地化实践。“先让礼让”工作法正从理念走向实体化场景;“有事找书记”成为基层化解矛盾的快车道;“小院微格”则让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敏。同时,通过建立信访典型案例解剖机制,力求从源头上防控风险,实现高效能治理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。
改革,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远征。对于枞阳而言,从“跟着走”到“抢着跑”,从“一招鲜”到“满园春”,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。但惟其艰难,方显勇毅;惟其笃行,弥足珍贵。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,正以“首创”为墨,以“实干”为笔,奋力书写着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改革新篇章。(蒋骁飞)
|
稿件来源: 枞阳在线
|
编辑: 蒋骁飞
|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