枞阳在线消息 长江北岸,热潮奔涌。在枞阳经开区的工地上,冉冉升起的朝阳为高耸的塔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,运输车辆穿梭不息,犹如跃动不息的脉搏;在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厂房里,机械臂精准挥舞,泛着金属光泽的铝箔薄如蝉翼却坚不可摧,刚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整齐列队,即将嵌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……这里,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蝶变,从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县,锐变为一片产业集聚、活力迸发的热土。
今年以来,枞阳县紧扣省、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,坚定“工业强县、产业兴县”路径,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作为破题的关键钥匙,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亮眼“期中答卷”:上半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7.1亿元,同比增长6.2%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.8%;规上工业总产值更是实现了13.9%的强劲增长,多项指标增速领跑全市。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,是枞阳聚焦“铝基新材料”和“新能源汽车零部件”两大主导产业,实施“双轮驱动”战略,同步推动传统产业“老树发新枝”,以集群之势奋力冲击更高目标的生动实践。
“双引擎”点火,百亿级产业地标拔地而起
县域经济,强在产业,胜在集群。枞阳将资源与政策捏指成拳,全力锻造驱动未来的“双引擎”。
铝基新材料:一条产业链的“升值”与“绿色”蜕变
走进枞阳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,你能感受到一种“向上突围”的强劲张力。这里的铝,不再只是冰冷的金属锭,它经历了“七十二变”,“变身”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里的关键箔材,光伏发电板下的坚固支架,其身价在精加工与深加工中成倍增长。
“我们敏锐地瞄准市场风口,产业链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,哪个环节附加值低我们就强攻哪里!”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形象地介绍他们的“强链补链”战术。在这一思路下,像金誉年产10万吨电池铝箔、博泰光伏铝材组件这样投资巨大、技术前沿的关键项目被靶向招引而来。更绝的是“链长制”图谱招商和“以商招商”模式,如同滚雪球一般,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吸引37个优质涉铝项目落户,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,使得这条产业链条越拉越长,越绷越韧,生态日趋完善。
集群的崛起,离不开创新与资本的双轮驱动。面对企业“成长的烦恼”,枞阳亮出妙招:设立了全省首支县域直投产业基金——规模达数亿元的“枞阳海贝智能制造产业基金”。“海贝”之名,寓意着要像呵护珍贵宝贝一样,用资本的“活水”精准滴灌、滋养智能制造领域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。同时,通过常态化的政银企对接会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多种渠道,有效破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。
在“链主”企业金誉材料、光华铝业的带动下,一大批中小企业“抱团”创新,融链发展。他们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“最强大脑”——枞阳工业技术研究中心,并依托省级科技孵化器,让实验室里的前沿成果第一时间在生产线“开花结果”,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绿色发展的“枞阳模式”。创新实践的“废铝不出县”循环利用体系,将资源“吃干榨尽”;全面推广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搭建铝基产业云服务平台,用数据驱动效率提升;持续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倒逼企业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……这一套组合拳,正推动枞阳的铝基产业向着绿色、高效、智能的方向加速转型。2024年,该产业产值已突破90亿元,集聚规上企业29家,成功跻身“省级特色产业集群”行列。预计到2025年,将强势突破百亿元大关,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亿级产业地标,正在长江之滨傲然崛起。
新能源汽车零部件:“零碳”招牌下的“换道超车”
在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工地上,一期项目刚刚投产,产能爬坡紧张有序,而二期项目的规划已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。这家专注于动力锂电池的龙头项目,是枞阳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历史性风口引进的“关键一子”,它的快速发展,正牵引着一条新兴产业链的神经。
“我们选择枞阳,很大程度上是瞅准了‘零碳’这块金字招牌!”一位已落户的企业负责人坦言。他口中的“金字招牌”,正是枞阳经开区奇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成功获批创建的全省首批“零碳产业园”。这块含金量十足的招牌,成为了枞阳在激烈区域竞争中招商引资的“超级磁石”。
为了抢抓这千载难逢的机遇,枞阳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魄力。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统筹的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,顶格协调、高位推进;并聘请合肥工业大学的权威专家团队,高起点、高标准编制了《枞阳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(2025-2035)》,清晰勾勒出未来十年“三年成链、六年成群”的产业“航海图”。
招商队伍也化身精准出击的“特种部队”,专门成立了奇瑞、振宜两个汽车产业招商专班。他们围绕动力电池上下游、汽车轻量化等核心领域,主动叩门,深度融入合肥“新能源汽车之都”的产业配套圈。目前,全县已汇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21家,其中规上企业12家。产业产值如火箭般蹿升,2024年实现规上产值9.3亿元,而今年1-8月,这一数字已猛增至11.3亿元,增长动能极为强劲。一个以绿色、低碳为特质的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,正加速从宏伟蓝图驶入产业现实。
“老树”发新枝,传统产业“焕新升级”
主导产业高歌猛进,传统产业也未曾掉队,正悄然经历一场“焕新升级”的变革。枞阳的纺织服装产业,拥有400多家企业和1.5万名从业人员,是名副其实的“民生产业”和“就业稳定器”。
然而,过去以代加工为主的模式,让产业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。如今,这批“老树”期盼发出“新枝”。县里为其请来了强大的“科技外援”——与中原工学院正式签约,共建功能性纺织服装与智能制造研究院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引入高校的科研力量,在功能性面料研发和智能制造环节实现突破,提升产品附加值,逐步改变以代加工为主的局面,打造我们枞阳自己的特色品牌。”县经信局负责人对企业与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。
与此同时,新型建材产业也在绿色转型中寻找新机,支持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扩能改造,推动产业向绿色化、高端化迈进。
“枞满意”服务,打造营商环境“金名片”
项目能否引得来、留得住、长得好,关键看发展生态。枞阳在优化营商环境上,下足了“绣花”功夫,致力于打造让企业“满意”的服务品牌。创新建立了“四个平台”(城乡建设、乡村振兴与文旅、工业经济与招商引资、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)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。如同军事作战的指挥系统,对年度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、挂图作战、倒排工期,确保问题不过夜,建设不停步,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、快建设、快投产。
而最让企业感到暖心、安心的,是那个日益响亮的服务品牌——“枞满意”。线上,依托高效的问题受理平台,实现快速响应;线下,深入开展“改进作风,访企入村”专题行动,干部主动下沉,靠前服务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,线上平台已高效解决企业问题453个,线下通过“亲清有约”恳谈会、联系包保走访等机制,又精准解决了126件企业诉求,真正做到了“企业有呼,政府必应”,营造了亲清和谐的政商关系。
千帆竞发,勇进者胜。今日之枞阳,正以特色产业集群为舟,以改革创新为桨,在壮大县域经济、迈向辉煌未来的壮阔航程中,乘风破浪,全速前进!一个更加富裕、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新枞阳,正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。(蒋骁飞)
|
稿件来源: 枞阳在线
|
编辑: 蒋骁飞
|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