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榜样是一盏明灯,为我们指引方向;榜样是一面旗帜,为我们凝聚向上的力量。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弘扬时代新风、传递文明力量,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学先进、赶先进,即日起,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推出《榜样》系列报道,推出榜样人物、榜样集体、榜样事迹,让一个个鲜活形象成为看得见的镜子,触得到的旗帜,让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枞阳人,以榜样的力量弘扬社会主旋律,为现代化美好枞阳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。

(图左一 周竹兰)
盘活闲置资源、做强特色产业、壮大集体经济……初冬时节,枞阳县会宫镇庆华村处处生机勃勃。“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能达50万元!”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周竹兰喜笑颜开。
然而四年前初到村里时,她面对的却是个“空壳村”,村集体账面上不仅没有钱,还欠着一些陈年旧账,村里产业少、土地零散,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,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,缺乏发展的活力。
为了快速改变村里现状、及时了解村情民意,周竹兰揣着小本子,白天就往田间地头跑,与群众唠嗑聊家常,熟悉村容村貌,晚上就提着手电筒走入入户,宣传惠民政策、倾听群众诉求、谋求发展思路,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。
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工作开展的基础,周竹兰深知,村民的富裕与村子的强大,都离不开一个坚强的党组织作为支撑。她坚持以提升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核心,按照“抓班子、带队伍、强堡垒”的工作思路,不断强化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。在她的努力下,庆华村党组织不断强化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。
“我们党员就要做带头示范作用。”今年10月,周竹兰带领村“两委”推进村内2.67公里柏油路的路基拓宽工程,有的村民担心门前围墙被拆,有的舍不得让出半垄菜地,工作一时陷入僵局。
关键时刻,老党员们站了出来,主动让出地皮,拆掉了自家原本的围墙:“路通了,咱们的财才能通,这点地方,让了!”在党员带头示范下,村民们纷纷签字让地。目前,这条柏油路路基拓宽工程已基本完成,成为党群同心、共建家园的生动见证。
站在连片的140亩稻田前,周竹兰不无自豪:“现在大户一亩地能有四百多净收益。”时间回到2022年,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,田块高低不平,形状零碎,田间只有一人宽的泥路,排水渠狭窄淤塞,每逢大雨,雨水倒灌农田,庄稼难有好收成。
“这么大片田荒着,太可惜了!”带着这份不甘,周竹兰组织村干部一次次座谈,寻找复耕路径,全力推动耕地恢复工作。
随着挖掘机平整土地,配套沟渠与泵站陆续建成,“如今这些田都已顺利发包,群众拿到了承包费,我们还用集体资金完善了水利设施,持续带动大家增收。”周竹兰笑着说道。
面对村里产业不足的困境,周竹兰没有坐等。她深知,唤醒沉睡的土地只是其中一步。与此同时,着手推动“圩田发包”,通过公开、透明的程序,将这些零散田块整合流转给种植大户。这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一笔稳定的租金收入,更为村民们带来土地流转的“红利”。
但周竹兰的目光并未止步于此。她意识到,单靠传统农业,村民增收的路径太窄。为此,当顶呱呱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缺少资金时,周竹兰主动为其搭桥找到银行,顺利申请到12万元贷款,实现了农场扩建。同时,还帮助联系水产养殖技术人员,在育种、养殖等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,真正让这个新产业在村里扎下了根,也为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新机会。
群众的烦心事再小,也时时牵扯着周竹兰的心。她时常到村民家中拉家常,对各家各户的情况熟稔于心。“有事找周书记,有话跟周书记讲”成了不少村民的“口头禅”。
村里周姓和张姓两家人比邻而居,却因门口一块巴掌大的地皮使用权闹得不可开交,几次闹到了派出所。可这种土地纠纷往往清官难断,民警调解多次,双方依旧各执一词,怨气难平。
眼看小摩擦要演变成长久积怨,周竹兰主动站了出来。她没有简单评判对错,而是带着村干部,反复上门听两家人“倒苦水”,她避开争执焦点,从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老话,说到僵持下去对双方只有消耗、没有赢家的道理。
最终,在她的耐心疏导下,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纷悄然化解,两家门前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。今年以来,庆华村共调解纠纷十余件,实现了零上访。
“您又来看我,真过意不去……”50多岁的张卫平每次见到周竹兰都格外感动。在村里,谁家老人身体不适,谁家遇到了难处,周竹兰心里总有一本账。她习惯在忙完手头工作后,到村里转一转、看一看。
她常说:“坐在办公室里,问题不会自己找上门。多去村民家里坐坐,听听他们的心里话,我们才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。”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走动和看望,如同春风化雨,不仅暖了村民的心,更在潜移默化中,将村党组织和村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如今,在周竹兰的带领下,庆华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、产业兴旺、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。这条路上,既有集体经济的丰硕成果,更有干群同心的温暖真情。(周素雅)
|
稿件来源: 枞阳在线
|
编辑: 周素雅
|







